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安徽首创“周转池” 公立医院迎来动态编制
时间:2017-09-20 15:14      来源:      点击:0次       打印

公立医院取消事业编一直未真正落地,原因也较为复杂。这使得医院中职数、岗位都占满了,优秀人才进不来,医院成了一潭死水。


对此,安徽给出了新“药方”。


9月14日,《安徽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正式发布,对于公立医院编制管理问题,里面提出了一个词——编制“周转池”。通过创新公立医院机构编制管理方式,探索建立公立医院编制“周转池”制度,安徽省将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


一个编制,往往左右着人才的去留,对公立医院而言,编制早已成为发展中的难言之隐。对此,规划明确表示,将稳步实施卫生计生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行职位分级管理制度。未来,公立医院将有编制“周转池”制度。


何为编制“周转池”


所谓编制周转池,是根据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和服务能力的建设需要,在事业编制总量内调剂一定规模事业编制,建立事业编制周转池,供事业单位周转使用。


周转池事业编制重点用于高校、公立医院等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公益事业,对高层次教学科研和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一校一策” “一院一策”。在用编审核上,则有着严格的使用管理制度。


使用考核上,周转池事业编制三年周转期满后,由编制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编制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估,使用效益高且确有需要的,可重新核定周转池编制规模;效益不高的通过控制用编进人,逐步压缩规模直至完全收回,切实提高编制使用效益。


也就是说,这个周转池并不是“从一而终”的,三年周转期一到,会重新核定各岗位编制需要,有用的留下来,没用的踢出去,使每个编制内的岗位都是有实用价值的,有效盘活了存量编制资源。


“周转池”里的人何去何从?


1、编制周转池为安徽首创


其实,事业单位实行编制周转池制度,安徽在全国都是首创。在不增加全省事业单位编制总量前提下,重点在高校和公立医院探索建立“省级统筹、重点保障、动态调整、周转使用”的周转池制度,解决了“空编不用”和“无编可用”的矛盾。


在今年6月份,安徽省卫计委发布了“关于印发《创新编制管理 建立公立医院编制周转池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简称《通知》),里面对于编制周转池做了详细介绍和要求。


要求转变“一定终身”、存量不活的传统编制管理模式,推进编制供给方式改革,破解“空编不用”和“无编可用”并存的结果性矛盾,形成基数不便、需求引领、存量整合、动态供给的编制管理新模式。


周转池事业编制重点保障医药卫生骨干专业技术人员。公立医院周转池事业编制实行单列管理,不计入各地事业编制总量和公立医院事业编制基数。周转池事业编制周转期限原则上为三年。


那么,周转池事业编制的人员到底算不算正式在编人员呢?


《通知》规定,使用周转池事业编制的人员,为医院正式在编人员,实行实名制管理。


可见,周转池改变的不是“名分”,而是“状态”。能不能留下来,要员工的表现了。


2、“周转池”向“自建池”动态流转


有朋友想问了,周转池的人何去何从?


对此,《通知》规定,实行“周转池”与“自建池”人员动态流转机制。公立医院在现有编制总量范围内,确定一定数量的人员编制,建立“自建池”。自建池编制有空缺的,使用周转池事业编制的人员及时向自建池动态流转。


照这样看来,“自建池”相对于“周转池”来说更为稳定些,但是需要通过周转池来筛选进入的。


动态编制管理将成趋势


今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在地方现有编制总量内,确定公立医院编制总量,逐步实行备案制。


可见,医院备案制管理将逐步实行,而编制周转池作为公立医院一个崭新的编制管理方法,很有可能会逐渐推广开来。


事业单位编制长期存在的问题,就是一边是超编,进人难,一边是一些一线项目等建设急需人才,需要补充新鲜血液。而另一方面,又存在一些空编,一时不需要进那么多人,造成里面想要人没有,而外面想进去却不成。


长此以往下去,编制就会像一条绳子,将公立医院死死绑住,发展就变得举步维艰。而编制周转池的建立,使“整盘棋”活了起来,将编制进行动态调整,编制还继续存在,但需要努力才能获取,是人才留下来,不是人才就离开,灵活与稳定兼具,医院享有更多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