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产业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视点>中药产业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绿色加道地”中药材品牌建设的意见
时间:2011-12-31 18:20      来源:      点击:0次       打印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在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省中药材产业化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为推动全省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再上新台阶,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打造“绿色加道地”安徽中药材品牌提出如下意见:

一、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基本原则。坚持绿色与道地并重,梳理安徽特色中药材资源和品种,着力进行无公害、零污染种植和养殖;坚持强化品牌意识与提升品牌价值并重,鼓励企业申报名牌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及申请注册商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大力宣传安徽中药材品牌;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对珍稀濒危的药用动植物采取定点保护和仿野生抚育保护;坚持注重品质与扩大规模并重,加快建立道地中药材质量标准,大力推进规范化种植养殖,稳步提高道地中药材产量。

(二)主要目标。通过省有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主产区市、县的共同努力,做到1年打基础、3年见成效、5年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到“十二五”末实现以下目标:

1绿色中药材种植养殖大面积推广。全省标准化中药材种植养殖基 地面积达到50万亩,其中2万亩以上的基地5个,1万亩以上的基地10个,5000亩以上的基地20个。推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英文简称GAP)认证、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或有机产品认证,通过认证的品种数量争取翻番。


2道地中药材品质得到充分保证。常用道地中药材品质优良,在全国有较好影响,中药材各项指标如重金属、硫磺、农药残留等检测全部符合国家标准;争取再有5个道地中药材品种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0个品种申请注册商标。


3濒危名贵中药材得到有效保护。野生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如霍山石斛(米斛)、红豆杉、白及、重楼、竹节参、百蕊草等品种仿野生抚育面积或产量争取提高两倍;野生濒危名贵药用动物如金钱白花蛇、蕲蛇、穿山甲、灵猫等品种获得有效保护,生存数量有较大幅度增加。


二、重点工作措施

(一)开展示范基地建设。一要推行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养殖。突出全过程质量控制,积极探索不同生产经营模式条件下的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养殖方式,例如推广“统一供苗、统一种植养殖、统一提供肥料农药、统一回收初加工、统一销售”等先进经验,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均一、稳定。二要推动道地中药材向最佳种植养殖区域集中。引导形成以亳州、阜阳、淮北等地为重点的皖北道地中药材种植养殖区域;以六安、安庆等地为重点的皖西大别山特色中药材种植养殖区域;以芜湖、铜陵等地为重点的皖南山区道地中药材种植养殖区域。三要推进示范基地建设。鼓励中药企业与道地中药材产地政府、药农合作建立规范化中药材生产基地,争取用35年时间,列入全省“绿色加道地”品种的中药材均有1个以上的示范基地。努力将铜陵和芜湖凤丹皮基地,黄山杜仲、苦丁茶、垂盆草基地,歙县贡菊、山茱萸基地,祁门祁白术、蕲蛇基地,池州石台山茱萸基地,东至栀子基地,宣城宣木瓜、太子参基地,宁国宁前胡、白术基地,广德金银花、桔梗、白及、黄精基地,旌德灵芝基地,安庆怀宁辛夷、黄柏基地,岳西茯苓、天麻、断血流基地,潜山潜厚朴、瓜蒌、金银花基地,六安霍山石斛、断血流、皖贝母和漫水河百合基地,金寨天麻、茯苓、灵芝基地,舒城舒半夏基地,阜阳颍半夏基地,太和桔梗、板蓝根、薄荷基地,亳州亳菊、亳白芍、桑白皮、天花粉、紫菀基地,淮北蟾蜍(蟾酥)基地,滁州滁菊、甜叶菊基地等,打造成在全国有影响的皖产中药材种植养殖示范基地。


(二)制定道地中药材质量标准。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道地药材有效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对成分含量不够稳定、监测手段不够完善的道地中药材,组织有关科研院所和企业进行深入研究攻关;制订传统加工工艺和独特加工技术操作标准;研究和推广产地趁鲜集中加工和专业化加工,防止中药材有效成分在初加工中流失。


(三)建立优质种子种苗基地。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加强中药材优质种苗选育,开展道地中药材品种的筛选、脱毒、提纯复壮与组织培养,建立一批有我省道地特色的中药材优质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实现优质种子、种苗的产业化。


(四)切实保护好中药材资源。开展中药材资源普查,加强中药材资源监测和预警,严禁乱捕滥挖属国家保护的珍稀药用动植物;加强濒危中药材资源保护制度建设,实行定品种、定区域保护,落实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责任;研究并推广野生濒危中药材品种仿野生抚育的方法,根据药用动植物生长环境和条件,确定种植养殖区域。

(五)加强中药材品牌体系建设。各市、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引导企业参加驰名商标、安徽省著名商标、安徽省名牌产品的认定,形成自己的产品品牌;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大力开展“一村一品”、“一镇一品”活动,确定当地的“绿色加道地”中药材品种。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要会同有关部门确定全省“绿色加道地”中药材品种,采取有力措施,扩大其在国内外的影响。经过35年努力,全省形成以亳白芍、凤丹皮、菊花、茯苓、霍山石斛、宣木瓜、宁前胡、天麻、桔梗、板蓝根等10大皖产道地中药材为龙头、60种“绿色加道地”中药材为主体、200多种常年采收的野生中药材为延伸、3000多种中药材资源为储备的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皖产中药材品牌体系。


(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与欧美、日本、韩国、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在中药材成分分析、质量控制、深加工和开发利用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举办“绿色加道地”安徽中药材发展论坛,建立定期交流与互访机制,开展项目合作,大胆吸引外资;鼓励药企到境外参加中药材产品展销、交流,全面展示我省中药材品牌。


三、强化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省政府的领导下,发挥省中药材产业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协调各有关部门共同打造“绿色加道地”中药材品牌。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 “绿色加道地”中药材品牌建设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建立协调工作机制,科学制定规划,狠抓工作落实,切实予以推进。


(二)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省级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重点用于绿色加道地安徽中药材品牌建设。各地要整合相关项目和资金,制定符合实际的扶持措施,优先安排“绿色加道地”中药材项目实施。

(三)发挥龙头企业支撑作用。培育一批“绿色加道地”中药材骨干

龙头企业,每个省级龙头企业要争取建立5000亩以上的绿色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有2个以上中药材品种通过规范化认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招商引资和上市融资作用,争取5内实现“绿色加道地”中药材企业上市融资。


(四)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对达到一定规模的规范化种植养殖基地,通过认证以及获得名牌、驰名、著名商标的企业,可通过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等给予奖励,并在政策性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信贷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对建立濒危中药材资源保护制度的地区以及仿野生抚育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给予奖励。


(五)开展宣传和知识培训。依托中药传统优势,突出“南新安北华佗”安徽中医药文化积淀,宣传皖产“绿色加道地”中药材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加强“绿色加道地”中药材种植养殖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中药材种植养殖质量和水平。


(六)加强服务指导和市场监管。加大对中药材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养殖的指导,引导企业积极申请GAP认证、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或有机农产品认证。加强对中药材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储存、销售等环节的监督,并充分发挥协会组织、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做好全过程质量跟踪管理和服务。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