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产业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视点>中药产业
药用牡丹的栽培技术
时间:2011-09-08 08:58      来源:      点击:0次       打印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为毛茛科多年生落叶亚灌木,以干燥的根皮入药,药材名称牡丹皮。牡丹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在1972年甘肃出土的东汉墓葬《武威医简》中就有牡丹治疗血瘀病的记载。牡丹皮味苦、辛,性微寒。具有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的功能,主要用于热入血分而致斑疹、吐血、衄血、阴虚发热、血滞经闭、痛经或症瘕、痈肿疮毒及肠痈初起等症。牡丹皮中主要含丹皮酚,丹皮酚苷,丹皮酚原苷,芍药苷,羟基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苯甲酰羟基芍药苷,没食子酰氧化芍药苷A、B、C、D、E等成分。目前牡丹皮商品主要来源于栽培,栽培品种主要为从安徽引种的凤丹(Paeonia ostii T.Hong et J.X.Zhang)。主产于安徽、山东、河南、河北、陕西等省。 

  近年来,对牡丹种质的调查与筛选、规范化种植、指标性成分积累与动态分析、病虫害防治和产地加工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较大进展。


植物特征 

  牡丹是落叶亚灌木,高0.5~1 m。根粗壮,皮厚肉质,具香气,外皮灰褐色至紫棕色。叶互生,通常为二回三出复叶。花单生于枝端,大型;花萼5,绿色;花瓣5,白色,极少粉红色或紫红色,顶端有不规则缺刻。雄蕊多数;雌蕊4~5(8),密生柔毛。蓇葖果长卵形,密被黄褐色硬毛。花期3月下旬—4月,果期5—8月。


生物学特征


(一)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牡丹属于典型的温带型植物,喜温和凉爽、阳光充足的环境,具有一定的耐寒性,稍耐半阴, 宜高燥,忌湿热,要求土壤疏松、深厚。不同种、不同品种群之间由于具体生态环境的差异,其生态习性有一定差别,凤丹系列品种长期生长在我国中部和南部低山丘陵地带,冬季温暖湿润,夏季高温多湿,空气湿度高达80%以上,所以它们喜温暖环境,能耐一定的湿热。 

  (二) 生长发育习性 

  牡丹为多年生宿根植物,1~2年生植株不开花。早春为萌发期,2月根开始萌动;3月展叶并现蕾;4月上旬开花(少数3月下旬即开花),花期约一周,群体花可持续20~30 d;果期5—7月,6月前根生长缓慢,7—8月为地下部生长盛期,10月上旬植株枯萎,进入休眠期。牡丹种子有后熟的特征,上胚轴需经一段低温才能继续伸长。牡丹的种子具有休眠的习性,种子收获后胚尚未完全成熟,需要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才能完成后熟,解除休眠,基本表现为暖温下生根,低温下长芽。故需先经30~40 d的18~22℃温度处理,再经30 d的10~12℃温度和15~20 d的0~5℃低温处理,即可打破休眠。打破休眠后,其种子就可在10~20℃的温度下正常出苗。种子千粒重198 g,寿命为1年(表1)。

1.jpg

药用的凤丹系列品种可以用种子繁殖。一般播种后当年只长根不发芽,形成主根或少数侧根,第二年根继续发育生长,同时萌发,第三年主根、侧根基本形成,开始加粗生长,同时主根侧根上密生根毛。铜陵与南陵牡丹2月根开始萌动;3月展叶并现蕾;4月上旬开花(少数3月下旬即开花),花期约一周,群体花可持续20~30 d;6—7月根生长缓慢,8月根进入生长旺盛期;8月中下旬果实陆续成熟;10月上旬地上部分逐渐枯萎,进入休眠期。


栽培技术 

  (一) 品种类型 

  根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洪德元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肖培根院士等的最新研究:安徽铜陵与南陵的牡丹品种应归于杨山牡丹(Paeonia ostii T.Hong et J.X.Zhang)(野生居群产于河南嵩县杨山)。由于该种野生种群已极少见,而牡丹之名使用历史悠久,建议将Paeonia ostii 之中文名改为“凤丹”。铜陵与南陵牡丹,多数为单瓣白花,主根粗壮,根系发达,丹皮酚含量达2%以上;经红外光谱测定,该品种与亳州牡丹、洛阳牡丹、菏泽牡丹的波谱特征具有显著差异。 

  (二) 选地整地 

  牡丹喜温暖湿润环境,适宜阳光充足、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土层深厚肥沃的砂质壤土及腐殖质土,但以“金砂土”即麻砂土为最好。怕涝,忌连作,前作以芝麻、花生、黄豆为佳。地势选向阳缓坡地,以15°~20°为宜。栽种前1~2个月,每亩施腐熟的农家肥5 000 kg和饼肥100~200 kg;撒匀,翻地30~50 cm深,要做到底子平、不积水,以免烂根。然后,耙细整平作畦。安徽铜陵和南陵整地要求是:一字坡,作成馒头形,一方流水,四方沥水。每畦宽2 m左右,长7~14 m,沟宽40 cm。

(三)繁殖方法 

  牡丹多采用种子繁殖法。 

  1.种子采集与贮藏 

  选4~5年生,无病虫害植株的种子作种。7月下旬至8月初,当果实表面呈蟹黄色时摘下,放室内阴凉潮湿地上,使种子在果壳内成熟,要经常翻动。待大部分果壳裂开,剥下种子,置湿砂或细土中层积堆放于阴凉处,或边采收边播种。每亩播种量30~35 kg。 

  2.育苗 

  在立秋后至白露前下种育苗。取出层积的种子,或播前用50℃温水浸种24~30 h,按行距15~20 cm开深5~8 cm浅沟,先在沟内施入适量腐熟的人畜粪,然后均匀播入种子。覆土与畦面平,淋水,再铺盖一层栏草,防止水土流失,保温过冬。第二年开春解冻后,应揭去覆草,以利幼苗出土。幼苗生长期要经常拔草,松土保墒,3—5月间施稀薄粪水,或腐熟的饼肥2~3次,促进幼苗的生长。注意做好雨季排水和夏季的灌溉工作。 

  3.移栽 

  一般于处暑至霜降前进行,但以寒露前后为好。栽前,将大苗、小苗分开,分别移栽,以免混栽植株生长不齐。栽植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对花栽”,即每行对应植株并排移栽,适用于栽小苗;另一种是“破花栽”,即每行对应植株交错移栽,适用于根较长的大苗和老苗。按行距50 cm、株距40 cm挖穴,穴底上首高、下首低,由高渐低,切忌相反而导致“翘梢”。一般穴深15~20 cm、长20~25 cm,穴底先施入腐熟的菜籽饼肥,使其与底土混合,每穴栽两棵苗。下苗时要注意根朝下,顶芽朝上,根在土中不卷曲。栽后覆土盖草,有防冻、防旱、防水土流失等作用。每亩可栽5 000穴左右,约需种苗100 kg。铜陵产区在牡丹幼苗期和移栽后第一年常间作少量芝麻,垄沟中间作少量的玉米以遮阴防旱。 

  (四) 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 

  牡丹萌芽出土和在生长期间,应经常松土除草,尤其是雨后初晴要及时中耕松土,保持表土不板结。中耕时,切忌伤及根部。入冬后对外露的牡丹根部,要加强培土,防止冻伤。 

  2.施肥 

  牡丹喜肥,每年开春化冻、开花以后和入冬前各施肥一次,每亩施人粪1 500~2 000 kg,或施腐熟的土杂肥、厩肥3 000~4 000 kg,也可施腐熟的饼肥150~200 kg,肥料可施在植株行间的浅沟中,施后盖上土,及时浇水。 

  3.灌溉排水 

  牡丹育苗期和生长期遇干旱,可在早、晚进行沟灌,待水渗足后,应及时排除余水。灌溉时最好能掺施一些稀薄粪水,以增强抗旱力。对刚种植一年的苗地也可铺草防止水分蒸发。牡丹怕涝,积水时间过长易烂根,故雨季要做好排涝工作。 

  4.亮根 

  4—5月间,选择晴天,将移栽3~4年生的牡丹根际泥土扒开,亮出根蔸,接受光照2~3 d,有促进根部生长的作用。 

  5.摘蕾与修剪 

  为了促进牡丹根部的生长,提高产量,产区对1~2年生和不留种的植株花蕾全部摘除,以减少养分的消耗。采摘花蕾应选在晴天露水干后进行,以防伤口感染病害。秋末对生长细弱单茎的植株,从基部将茎剪去,次年春即可发出3~5枚粗壮新枝,这样也能使牡丹枝壮根粗、提高产量。 

  (五) 病虫害防治 

  1.叶斑病(Cladosporium paeoniae Pass.)又叫红斑病,多发生在梅雨季节,遇高湿、通风不良、光照不足时蔓延迅速。主要危害叶片,茎部及叶柄也会受害。初起叶片上可见类圆形褐色斑块,边缘不明显,感染严重时叶片扭曲,甚至干枯、变黑;茎和叶柄上的病斑呈长条形,花瓣感染会造成边缘枯焦,严重时导致整株叶片萎缩枯凋。防治方法:早春牡丹发芽前用50%多菌灵600倍液喷洒,杀灭植株及地表病菌;其次要合理安排牡丹栽植密度,控制土壤湿度,适量使用N肥、多用复合肥和有机肥。另外,应密切注意病情,发现病株、病叶立即除去,如果病情已经开始蔓延,可喷洒160~20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10~15 d喷1次;也可以喷洒50%多菌灵1 000倍液或65%代森锌500~600倍液,7~10 d喷1次,连续喷3~4次。 

  2.锈病[Cronartium flaccidum (Alb. et Schw.) Wint.] 多因栽植地低洼积水引起,6—8月发病严重,初期叶背生有黄褐色颗粒状夏孢子堆,破裂后孢子粉如铁锈,后期叶面出现灰褐色病斑,严重时全株枯死。防治方法: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土地栽植;发病初期,喷洒97%敌锈钠400倍液防治,7~10 d喷1次,连续3~4次。 

  3.白绢病[Corticinm rolfsii (Saccardo.) Curzl.] 土壤、肥料是本病的传染源,尤其以红薯、黄豆为前茬时,容易染病;开花前后,高温多雨时节发病严重。初期无明显症状,后期白色菌丝从根颈部穿出土表,并迅速密布于根颈四周并形成褐色粟粒状菌核。最后导致植株顶梢凋萎、下垂、枯死。防治方法:与水稻或禾本科植物轮作,栽种时用50%退菌特1 000倍液浸泡种苗;发现病株,应带土挖出烧毁,病穴用石灰处理。 

  4.根腐病(Fusarium sp.) 多发生于雨季,系雨水过多,地间积水时间过长造成,感病后根皮发黑,水渍状,继而扩散至全根而死亡。防治方法: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块,作高畦;清洁田园,清除病株,防止病菌蔓延;叶斑病发病初期可喷施1∶1∶(120~140)波尔多液,锈病可用97%敌锈钠400倍液防治,每7~10 d喷1次,连续3~4次。

5.灰霉病(Botrytis paeoniae Oudem) 潮湿气候和持续低温下容易发生,春季和花谢后是发病高峰。牡丹感染灰霉病后,幼苗基部出现褐色水渍斑,严重时幼苗枯萎并倒伏;叶片被感染后,叶面上尤其是叶缘和叶尖出现褐色、紫褐色水渍斑;叶柄和茎上出现长条形、略凹陷的暗褐色病斑,花瓣变色、干枯或腐烂。该病的主要特点是天气潮湿时病部可见灰色霉层。防治方法:发现病叶、病株立即除去;一旦发现病情开始蔓延,可用1%等量式波尔多液、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65%代森锌300倍液或50%氯硝铵1 000倍液,每隔10~15 d喷1次,连续喷2~3次。 

  6.蛴螬 为华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oblita Faldermann)和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 parallela Motschulsky)的幼虫为。害牡丹根部,全年为害,以5—9月最严重,将牡丹根皮咬成凹凸不平的缺刻或孔洞,严重者会造成牡丹根部死亡,引起地上部分长势衰弱或枯死。蛴螬以成虫(金龟子)和幼虫形式在土壤中越冬,越冬成虫于5月中、下旬开始出现,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活动盛期。成虫有趋光性和假死性,昼伏夜出,取食交尾。一般春季土温5℃时,幼虫(蛴螬)在表土层10 cm处便开始上升活动,平均气温达20~24℃时为活动高峰期。成虫从6月上旬至9月中旬均可产卵,产卵深度一般为5~10 cm,卵9~30 d便可孵化为幼虫。温度对蛴螬分布影响较大,春秋到表土层活动为害,土壤潮湿时活动性增强,尤其是梅雨季节为害最重,当气温逐渐下降时,做土穴越冬。防治方法:应视情况而定,如果蛴螬量多,可用50%辛硫磷乳油,或用90%敌百虫1 000~1 500倍液浇注根部,浇后覆土;也可用灯光诱杀成虫。如果蛴螬量少,可在清晨将害株扒开捕杀。 

  7.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 春秋两季为害最重,常从地面咬断幼苗或咬食未出土的幼芽造成缺苗。在杂草丛生地块发生较重,每年发生数代,随各地气候不同而异。一般5月下旬出现第1代成虫,白天藏于阴暗环境,晚上活动、觅食、交尾。在接近地面的幼苗、茎叶或地表土块上产卵,卵散生,周期为一周,卵经7~15 d孵化出幼虫,幼虫期为21~25 d,经5次脱皮,6龄老熟。幼虫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害最烈,6月末至7月上旬老熟幼虫在地下化蛹,7月下旬至8月上旬羽化成第2代成虫,8月中下旬第2代幼虫发生。幼虫共6龄,4龄后食量大,危害也较大。小地老虎的成虫体长17~25 mm,灰褐色,前翅黄褐色或黑褐色,有环状纹和肾状纹,肾状纹外缘有一黑色三角斑,后翅灰白色。雄虫触角羽毛状,雌虫丝状。防治方法:首先要清除小地老虎赖以生存的杂草,低龄幼虫用98%的敌百虫晶体1 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 200倍液喷雾,高龄幼虫可用切碎的喜食性鲜草30份拌入敌百虫粉1份,傍晚撒入田间诱杀。 

  8.根结线虫病(Meloidogyne hapla Chitwood.) 主要危害牡丹根部,被感染后根上出现大小不等的瘤状物,黄白色,质地坚硬,切开后可发现白色有光泽的线虫虫体,同时引起叶变黄,严重时造成叶片早落。牡丹根结线虫病主要通过病土、受害植株和流水传播,在根结内、土壤内或野生寄主内以卵和幼虫形式过冬,第二年春季2龄幼虫直接侵入新根。在5—6月和10月形成根结最多,5~10 cm深处土层发病最多。防治方法:对牡丹根结线虫病可用80%二氯异丙醚乳油(又名灭线虫,属低毒杀线虫剂)颗粒穴施,每株5~10 g,穴深5~10 cm,一年1次;其次应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发现受害病株后,可将病株根放在48~49℃ 温水中浸泡30 min。 

  另外,危害牡丹的还有蝼蛄、钻心虫等。发现虫害,可用80%敌百虫800~1 000倍液喷雾,或用2?5%敌百虫粉剂喷洒灭虫。


留种技术


药用牡丹主要采用种子繁殖。7—8月当蓇葖果表面呈蟹黄色时,摘取移栽4~5年生、籽粒饱满、无病虫害植株的果实,放室内阴凉潮湿地上,使种子在果壳内成熟,每隔2~3 d翻动1次。经过10~15 d,待大部分果壳裂开,剥下种子,置入瓦盆或平口缸内湿砂或细土中层积,放于室内阴凉处,或边采收边播种。



采收加工


(一) 采收 

  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选择晴天采挖移栽3~5年的牡丹,挖时先把牡丹四周的泥土刨开,将根全部挖起,谨防伤根,抖去泥土,运至室内,分大、小株进行加工。丹皮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丹皮酚,其含量高低是衡量丹皮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因此,丹皮的最佳采收期应综合考虑药材产量和丹皮酚的含量。见表2-3。

2.jpg

3.jpg

(二) 产地加工 

  牡丹皮由于产地加工方法不同,可分为连丹皮和刮丹皮。连丹皮也叫“原丹皮”,就是将收获的牡丹根堆放1~2 d,待失水稍变软后,去掉须根,用手紧握鲜根,用尖刀在侧面划一刀,深达木部,然后抽去中间木心(俗称抽筋)晒干即得。若趁鲜用竹刀或碗片刮去外表栓皮和抽掉木心晒干者则称刮丹皮。在晒干过程中不能淋雨、接触水分,因接触水分再晒干会使丹皮发红变质,影响药材品质。若根条较小,不易刮皮和抽心,可直接晒干,称为丹皮须。由于丹皮酚的沸点较低,约为50℃,产地干燥方法常采用晒干,见表4。

4.jpg

(三) 规格 

  1. 连丹皮可分四个等级。 

  (1) 一等:长6 cm以上,中部围粗2.5 cm以上,呈圆筒形,条均匀微弯,两端剪平,纵形隙口紧闭,皮细肉厚。表面褐色,质硬而脆。断面粉白色,粉质足,有亮银星,香气浓,味微苦涩。无木心、杂质、霉变。 

  (2) 二等:长5 cm以上,中部围粗1.8 cm以上。无木心、杂质、霉变。余同一等。 

  (3) 三等:长4 cm以上,中部围粗1 cm以上。无木心、杂质、霉变。余同一等。 

  (4) 四等:凡不符合一、二、三等的细条及断支,均属此等。但最小围粗不低于0.6 cm,无木心、碎末、杂质、霉变。 

   2. 刮丹皮可分四个等级。 

  (1) 一等:长6 cm以上,中部围粗2.4 cm以上,呈圆筒状,条均匀,刮去外皮。表面粉红色,在节疤、皮孔根痕处,偶有未去净的栓皮,形成棕褐色的花斑。质坚硬,断面粉白色,有粉性。气香浓,味微苦涩。皮刮净,色粉红,碎节不超过5%,无木心、杂质、霉变。 

  (2) 二等:长5 cm以上,围粗1.7 cm以上。皮刮净,色粉红,碎节不超过5%。无木心、杂质、无霉变。余同一等。 


(3) 三等:长4 cm以上,围粗0.9 cm以上。皮刮净,色粉红,碎节不超过5%。无木心、无杂质、无霉变。余同一等。 

  (4) 四等:凡不符合一、二、三等长度的断支碎片均属此等。但应无木心、无碎末、无杂质、无霉变。 

牡丹皮条直粗壮,多加工成连丹皮。素以切口紧闭、肉厚粉足、亮星多、香气浓、久储不变色,久煎不发烂而著名,为牡丹皮中珍品,其产品绝大部分出口。 

  (四) 药材质量标准 

  药材以条粗长、皮厚、无木心、断面白色、粉性足、香气浓、结晶多者为佳。本品以干燥品计算,含丹皮酚不得少于1.2%。


    (五)包装、贮藏与运输 

  (一) 包装与贮藏 

  干燥后的牡丹皮可以装入垫有防潮纸的木箱或纸箱中,50 kg一包装,密封,置阴凉干燥处。注意防潮湿、防霉变。包装箱上应贴上注有品名、规格、产地、批号、包装日期、生产单位的标签,附有质量合格的标志。出口牡丹皮,还应贴上出口标识和使用国文字。 

  (二) 运输 

  牡丹皮气味芳香,运输时尽量不要与其他的药材混装。运输车辆和运载工具应清洁消毒。运输途中不要淋雨受潮,尽可能地缩短运输时间。


                        (本文下载于: 药用植物栽培学. 郭巧生主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