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视点>热点聚焦
医改新政推促医药市场回归本质
时间:2015-07-23 14:51      来源:      点击:0次       打印

“医改新政下,中国医药产业的未来之路将走向何方?”5月13日,当由中国医药企业家管理协会《E药经理人》杂志主办,广州绿十字制药有限公司独家承办的“中国医药改革发展论坛”抛出这个话题时,与会300多位活跃在中国各个重要市场上的医药从业人们普遍心生共鸣。


毋庸置疑,2015年将是新一轮医疗改革政策的大年。年初以来,价格放开、二次议价、招标限价等一系列围“价”话题成为业内热论的焦点。这预示着,经过六年的改革,新医改正开始触碰医疗体系的核心利益,药品作为这场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逻辑亦较以往面临着根本性的调整。因而作为医药行业从业者,看清改革方向,做到顺势而为是产业变革背景下的当务之急。


药品价格将回归价值


新医改启动以来,解决“看病贵”一直是改革重心之一。然而几年来,公众对于新医改的成果显然还不够满意,根据凤凰网的一项调查,仍有90.8%的人感觉看病贵。


不过,2014年的 《政府工作报告》写道:“为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推进医改,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好这个世界性难题。”这表达了新一届政府推进医改的信心和决心。中国式的办法是什么?那便是“强调医改办的权威和职责,增长医保的监督服务功能,以及调整医疗服务的定价机制。”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蔡威教授介绍说。


这和中国过去医疗体制存在的痼疾密切相关。据统计,在我国,个人医疗卫生支出占全国总支出的34%以上。药品占医疗费用的40%以上,检查项目和医用耗材的占比也非常高;之所以如此,政府对医疗卫生投入长期投入不足是主因,因而催生了“以药补医”的机制,造成了今天中国医疗卫生体制的诸多弊端。


眼下,革除“以药补医”机制已经成为改革共识。其中,围绕降低药费,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组合。对于医药行业来说,过去关于此的认知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感受不能说不深刻。


比如价格层面,从6月1日起,除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外,取消药品政府定价,实现市场定价。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某种程度上是在为以医保支付价为核心的新的价格形成机制背书。与此同时,各地新一轮药品集中采购启动,新规频出,不但价格受限的大趋势未变,还有可能伴随着价格联动、量价挂钩、二次议价等机制进一步探底。


再比如在目录层面,随着医保报销比例不断提高,医保目录的调整迫在眉睫。而在此前,业界对于医保目录要尽快进行调整的呼声早已一浪高过一浪。此前业内比较期待较多的一是目录扩容,一是创新药进医保,二者本质其实是医保药品遴选评价机制的更新。目前较为主流的观点认为,临床有效性、必须性和专利创新新药,或将被纳入医保目录增补的考量标准,这样不仅能很好保证患者的临床需求,也能鼓励真正意义上的产品创新。


归纳起来,可以说随着新医改向纵深推进,出于对药费合理管控的目的,未来药品价格的制定将更多借助市场的力量,且逐步成为药价形成的主导因素。


“这样一来,合理的药品价格确定必须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它是否‘物有所值’?二是它需要多少钱?”药物经济学专家、沈阳药科大学副教授张方表示,原创性、独家性产品因其提供了新的疗效优势,增进了健康程度,甚至还满足了人们包括荣誉感、自我满足感等一部分心理需求,这些均是药品价值的重要构成,这些产品在未来的市场定价中也有望更多地享有价值溢价的机会,在市场上具有更多主动权,即真正意义上体现“优质优价”。


瞄准未被满足需求的市场


说到“物有所值”,肠外营养药品领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所谓肠外营养药品,是通过静脉输注的方式向患者提供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从而达到治疗和维护肌体功能的作用。主要在医院使用,例如在外科病房、重症监护病房、肿瘤病房,以及重点护理病房等。肠外营养产品包括氨基酸、脂肪乳等。


有关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营养药物整体市场规模超过200亿元,肠外营养制剂占80%左右,氨基酸输液、脂肪乳年复合增长率分别16%和9%。2014年肠外营销用药在血浆代用品和输注液样本医院市场份额位列第一,占比在50%左右。


而这一市场具有显著的“品质主导市场”的特征。“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明显获得市场的偏爱。” C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标点信息研究总监程谋分析说。


能够佐证的数据不少:在中国的城市医院市场的高端用药领域,外资产品因原研性和独家性,往往占据主导,这其中就包括肠外营养用药,前十家中外合资产品可以分享到市场的半壁江山;其中,最为典型的产品是脂肪乳类营养药,在临床上全面推广的脂肪乳使用以外资与合资品种为主,品牌集中度一直维持在60%以上,而新型脂肪乳类肠外营养药由于在临床中显现出更多治疗优势因而享受了显著的高定价,独家脂肪乳品种则在市场规模的增速上表现突出。


在这个细分市场上,本次论坛的承办方广州绿十字制药无疑是重要的见证者与参与者。


绿十字制药是国内首家通过GMP认证的静脉输液生产企业,目前共有二多个肠外营养制剂的批文,包括脂肪乳和氨基酸注射液(有3个氨基酸产品是原研产品),其中脂肪乳和复方氨基酸(18AA)享受国家单独定价,部分产品获得了亚洲、欧洲等国家的进口许可。


据绿十字制药公司梁峰总经理介绍,广州绿十字公司是上世纪90年代初由日本绿十字在国内投资的外资企业,是中国临床营养的开拓者、高端肠外营养的制造商,其公司及产品品牌在医药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公司的宗旨即医学服务者,专注为临床提供专业化、个体化、高品质的肠外营养系列产品。


“纵观整个国内临床营养市场,即使已经涌现了不少优秀的公司和产品,但仍然存在很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国内临床营养学术界的带头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石汉平教授指出。


第一,目前这一市场发展不平衡,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科室差异;第二,从营养支持对象的选择、处方开立、营养液配置、营养支持的实施、监测、疗效评价等一系列过程都有待规范;第三,营养科建制、人员配备、营养支持对象的选择与疗程、医保对营养支持的覆盖范围等缺乏全国统一的标准;第四,营养支持应用不足和应用过度并存;第五,仍然有很多医疗管理部门、临床医务人员对临床营养支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这些是目前市场的痛点,也是机会。临床营养领域如此,其他治疗领域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