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视点>热点聚焦
短缺药品鱼精蛋白、青霉胺片市场撮合工作完成
时间:2017-07-20 15:35      来源:      点击:0次       打印

药品短缺是一个全球性难题。目前,我国药品短缺已经不再是改革开放前“缺医少药”的普遍性短缺,而是少数临床必需的药品供给质量和效率不高,供应保障政策不够细化、相关环节衔接不够顺畅,部分药品临床供应紧张甚至短缺的情况时有发生,影响了患者用药、危及群众健康,人民群众反映比较突出。

药品短缺成因复杂。主要有4方面因素:生产性因素、政策性因素、机制性因素、投机垄断性因素。就生产性因素而言,有些原料供应具有季节性特点,如鱼精蛋白;有些临床用量小且不稳定,企业不愿生产,如地高辛口服溶液;有些药品原料或制剂生产企业只有1-2家,一旦有问题就会出现暂时性短缺,如青霉胺。总的来说,药品出现短缺大都是因为市场机制失灵,缺乏市场弹性,单纯依靠市场无法解决问题,需要政府这只手更好发挥作用,介入干预,保障药品尤其是临床必需“救命药”的供应。

为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按照《关于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国家卫生计生委药政司协调指导药具管理中心开展了部分临床必需、市场供应短缺药品的市场撮合工作探索,组织协调12个省份采购代表与硫酸鱼精蛋白注射液、青霉胺片的生产企业进行撮合,最终达成协议,3家企业将在后续一年半时间内按照撮合价格稳定供应产品。目前,辽宁、上海、福建、江西、山东、河南、四川、甘肃、青海、宁夏10个省份已按照撮合结果开展挂网采购,浙江、陕西正在按程序报审挂网采购。

市场撮合是解决药品短缺问题的一种探索,政府在其中起到“搭平台”“促对接”的作用,为供需双方提供一个有序的沟通交流平台,通过完善标准规则、供需信息咨商、监督诚信执行、维护供应秩序等方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成短缺药品持续稳定供应。

下一步,国家卫生计生委将认真总结此次撮合经验,推动建立科学长效的短缺药品撮合机制,研究推动理顺市场交易价格形成机制,以药品临床价值为核心,更好维护正常诊疗秩序和患者健康权益。

短缺药品市场撮合结果:

1.png